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博物馆里挖啊挖】不止呆萌 成都博物馆这些“镇馆之宝”满载成都故事_天天快报

日期:2023-05-18 17:11:2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开栏语】

“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啊挖。”最近这首歌很是“上头”,那么在大大的博物馆里能“挖”到什么呢?

5月18日是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该主题代表了国际博协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希冀,代表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资料图】

四川新闻网特别策划【博物馆里挖啊挖】系列报道,跟着四川新闻网记者一起挖啊挖四川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馆长对话,谈谈文物发掘最新成果,展望博物馆未来的发展。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5月18日讯(记者 周琼 何佳欣 许雨珂)在成都天府广场西侧,有一座雄伟的现代建筑,每个成都人对它都不陌生。自2016年修建好并投入使用,这座极具艺术感的成都博物馆就在这里静静矗立。

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青铜器、书画、石刻等各类文物20余万件,它们穿越时空隧道无声讲述着老成都鲜活的历史故事。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在花重锦官城展历史展厅内,被称为“镇馆之宝”的文物展位前人群聚集,它们满载着怎样的成都故事呢?

憨厚石犀身兼要职

“2012年12月,一只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近两千多年的石犀‘破土而出’。”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这只石犀外形巨大,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四只脚均刻有蹄;屁股和尾巴也是棱角分明,经专家确定为先秦时期石犀造型,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

天府石犀

你以为它只是一件简单的石犀形状文物?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水患较为严重的地方。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传李冰治水时,曾“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此后成都才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考古学家们判断,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成都博物馆里这头石犀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但应与李冰治水是一个体系的,所以“呆萌憨厚”的石犀牛的设定可绝非是“卖萌”这么简单,它身上可是背负着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石犀刚出土时,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还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等,令人揪心。经过科学救治和保护,公众才能见到现在这样健康又神气的“神兽”。

两千多年一瞬而过,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让成都变成“天府之国”,而这尊石犀,虽然被时光磨平了身上的棱角,但它仍面带笑意地站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内,继续默默忠诚坚定地守护着这方土地。

“小人偶” 大明星

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一个“小人偶”出土了,它裸身直立,五官清晰,手臂垂直放于两侧,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双脚呈一字站立;通体髹黑漆,表面用白色和红色细线描绘的经络线条清晰可见,并刻以圆点标示穴位,能够辨认的穴位有117个,在不同部位还刻着“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经穴与现代中医学也基本一致,“难以想象2000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对人体经络穴位有如此精准深刻的认识。”现场观众朱女士发出感叹。

经穴漆人

“这个‘小人偶’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漆人模型,也是成都博物馆最小的一件‘镇馆之宝’—经穴漆人。经测量它仅高14厘米,和它本身蕴含的重要意义比起来实在太反差萌。”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小小一个漆人,不仅凝结着一段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史,更是在无言中承载着经脉医学的密码和蜀地医学灿烂光辉的历史岁月,凝视着它,仿佛能看到历史长河中一颗颗医者的仁心。

陶俑小分队 笑口常开

“它好快乐啊!”现场观众叶先生在看到俳优俑后说道。面前的俳优俑高60厘米,宽40厘米,出土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汉墓,泥质灰陶,坐在圆形坐垫上,头戴巾帽,着裤赤足。上身袒露,左手执鼓,右手握拳,做执槌敲打状,右脚踢踏,左脚蜷曲。它仰面大笑的表情让观众忍不住为之驻足,这些诙谐的神态,夸张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呈现出了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表演的形象。

俳优俑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较为丰富,既有人物俑,又有动物俑,俳优俑就是人物俑之一,还包括舞乐俑、劳动俑、庖厨俑等等。“不同种类的俑有着不同体态穿着,但唯一相同的是它们脸上都带着笑容,是明媚的,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神情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看到就感到快乐。”曾有观众这样表达对陶俑小分队文物的喜爱。

庖厨俑

据记者了解,成都博物馆的这个陶俑小分队将古时成都各行业的劳动者图景清晰展现,勤劳、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笑口常开的它们至今仍然感染着每一位看到它们的观众。

(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