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省会研发,县域制造,“借巢孵蛋”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日期:2023-06-27 21:48:07 来源:红网

“创新突破,产业突围。”

这是6月25日中南大学与津市科技创新合作签约暨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启用仪式现场打出的标语。


【资料图】

6月25日,中南大学与津市科技创新合作签约暨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启用仪式在长沙举行,图为签约现场。

在国家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的大语境里,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产业结构的提质优化和科技创新的突破进取,是一条必由之路。

那么,县域经济如何实现创新突破和产业突围?每个县都是一只“麻雀”,特点不同,羽翼各异,而“麻雀”要想变成“凤凰”振翅高飞,不一定需要浴火涅槃,但一定得突破自我。

津市“借巢孵蛋”

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位于长沙矿冶院麓山科创园,总面积3900平方米,于2023年3月份启动建设,将依托中南大学、长沙矿冶院的优质创新资源,着力为企业发展打通技术堵点、盲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切实把发达地区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津市分中心揭牌。

笔者注意到,“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津市分中心”和“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的牌子是并排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津市在长沙的这两个“桥头堡”,其实是一个地方。从功能上来看,“中心”和“飞地”都是为了完成一项使命——“借巢孵蛋”。

活动现场签订了多项协议,包括中南大学与津市市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合作协议;中南大学、拾禾科技、津市市人民政府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合作协议;津市市人民政府、拾禾科技与中南大学课题组签约;津市市人民政府与长沙矿冶院签约年产5000吨矿用药剂项目。

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揭牌。

湖南正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长沙正凝心聚力在八个方面走在前、作示范。创新是攀上“三个高地”的关键动能。近年来,随着“强省会”战略等一系列举措发力,长沙的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8位。

2022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6600家、6384家,实现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长沙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为38%。

笔者认为,这个数据虽然不低,但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强省会”战略的深层逻辑里,长沙的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需要精准科学地放大“溢出效应”,在湖南其他区域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带动全省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何利用好长沙的资源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值得湖南许多地方思考的一个问题。要分享到从长沙“溢”出来的这杯羹,除了市场规律的被动选择外,县域的主动出击至关重要。

多地来长沙设“飞地”

6月19日开幕的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致辞中提到,“正谋划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使之成为湖南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第四项标志性工程。”这个构想成为了会场内外关注的热点。

6月19日,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在长沙开幕。

“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出来不到一周,常德津市就到长沙来找发展动能,有偶然,也不乏必然。

在活动现场,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表示,建设和启用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就是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借力长沙强大的辐射影响力,为常德和津市的产业发展赢得更多人才、资金和项目支持。

其实,在津市之前,湖南一些地方早已在长沙落子。

2018年10月,益阳市安化县就在长沙岳麓区大科城附近设立了“安化黑茶离岸孵化中心”,利用长沙的人才、区位等优势,负责安化黑茶的品牌塑造、线上营销和线下活动。

2021年4月29日,株洲高新区携手国防科大及相关企业在长沙打造了“株洲高新区离岸孵化器”,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各类高科技项目及“卡脖子”工程,通过项目孵化、产业导入、项目投融资、资本市场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成立揭牌。

2022年8月26日,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揭牌,这是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首个具有招商引资、项目孵化、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落地等多功能的离岸孵化器,将创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常德等地均在长沙设立了“人才飞地”“研发孵化飞地”等,而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创新要素集聚地设立“离岸科创平台”,着力打造“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的新模式。

比如,除了在长沙落子,津市还在深圳搭建了另一个“离岸孵化平台”。

津市生物制造(深圳)科创平台揭牌仪式。

笔者认为,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中,各地需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打好“主动仗”,方能不落后于人。

孵出的“金蛋”如何养?

根据定位,“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将成为津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创新合作的关键平台、招才引智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摇篮,从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潮君在这个“窗口”看到了一个“普遍问题”的“津市答案”。

“高校和科研院所取得技术突破,是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而孵化器完成成果转化是解决从1到10的问题,产业最终落地并发展壮大则是解决10到100乃至1000、10000的问题。三个阶段,我们都十分重视。”活动现场,津市一位干部比喻道。

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服务于津市“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工业立市、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

“金蛋”孵出来了,怎么把“崽”养大?只有让“小初创”成长为“大科创”,才是检验成果的最终标准。

笔者了解到,津市主要在做三件事:立足自身发展需要,明确“要孵什么蛋”;营商环境两手抓,软硬都要好;坚持市场化原则,政府的手只做有限的事。

近年来,津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体系,在长沙和深圳的孵化器,则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两大拳头产业科研成果的孵化。

比如,津市方面先后在中南大学完成2批次、17项科研课题评审,涉及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9个学院、15位教授专家认真研究、充分讨论,最终议定钠离子电池竹基硬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攻关项目等课题4个,预计5年可达收益上百亿元。

津市的产业园区。

攥紧拳头才更有劲,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如此,保持“人间清醒”不能“跟风逐流”,津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为了更好地服务初创企业发展,确保成果顺利转化和产业成功落地,津市市政府设立产业基金,通过政府控制的平台公司少量注资,撬动社会资本聚合。

“离岸孵化器”一旦完成某项成果转化,政府则会通过产业基金向初创企业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跟进,使其在津市落地。待企业进入成长期,产业基金再逐步撤资,政府并不与企业发生直接的经济关联,全程按照市场规则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长沙(外地)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得以通过产业变现,而企业在产业基金的帮扶下成长壮大,津市则拥有了产业,并将长期获得税收、就业等发展红利。

近年来,湖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果显著。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是政策、法制、公平、效率等软环境。

在津市,则始终坚持“两手抓”,除了持续优化“软环境”,对“三通一平”、物流、园区建设和配套、仓储等关乎产业落地、企业落户的一些“细枝末节”保持较真态度,最大程度避免出现“硬伤”,确保产业落地的顺滑。

我们常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如果只重视栽树,来什么样的凤凰,来多少凤凰,则难预计、不可控。

但可以乐观地看到,以津市为代表的诸多湖南县域已开始主动出击,有目标、有选择性地借“巢”孵蛋,孵自己想要、客观需要的“金蛋”。“金蛋”破壳后,当小鸟变成“金凤”振翅高飞,“创新突破,产业突围”自不在话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就指日可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标签:

推荐